商周时,濮闽族的君长会盟伐纣时,将武夷茶进献给周武王,直到西汉时期,武夷茶已初具盛名。唐朝元和年间,孙樵在《送茶与焦刑部书》中提到的"晚甘侯"是武夷茶别名的最早的文字记载。到宋代时期,中国制茶技术进入改革时期,饮茶风气盛行,各地产茶不下百种,仅贡茶就有几十种,此时的武夷茶也是北苑贡茶的一部分,运往建州进贡。
元代时期,统治者嗜茶成性,且颇有品茶功夫,武夷茶便成了首选,于是在元代武夷茶正式成为贡茶。元大德六年,朝廷为了监制贡茶,特地在武夷山的四曲溪畔,设置"御茶园"当时武夷茶就大量进贡了,扩大了武夷茶的影响。
明洪武二十四年皇帝朱元璋诏令产茶地,禁止蒸青团茶,改制芽茶入贡,逐渐向炒青绿茶转变。明末清初由于加工炒制方法不断创新,在制茶过程中不断摸索,就出现了乌龙茶。清代是“武夷岩茶”全面发展的时期,武夷茶区不仅有生产武夷岩茶、红茶、绿茶,而且还有许多的名从。一直延续到如今,"武夷山大红袍"被国家工商总局新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,成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。
传说古代,有一个穷秀才上京赶考,路过武夷山的时候,病倒在路上,幸好被天心庙的老方丈看见,泡了一碗茶给他喝,然后病就好了,后来秀才金榜题名,考中了状元,还被招为东床驸马。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,在老方丈的陪同下,前呼后拥,到了九龙窠,只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,枝叶繁茂,吐着一簇簇嫩芽,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。
老方丈对状元说:“当时你犯鼓胀病,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的。很早以前,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,就鸣鼓召集群猴,穿上红衣裤,爬上绝壁采下茶叶,炒制后收藏,可以治百病。”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。
隔天,庙内烧香点烛、击鼓鸣钟,召来全寺庙的和尚,向九龙窠进发。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,齐声高喊“茶发芽”,然后采下芽叶,精工制作,装入锡盒。状元带了茶进京,碰巧遇到皇后肚疼鼓胀,卧床不起,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,果然茶到病除,皇上大喜,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,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。一路上礼炮轰响,火烛通明,到了九龙窠,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,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,以示皇恩。
说也奇怪,等掀开大红袍时,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,众人说茶树的芽叶是被大红袍染红的。后来,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"大红袍",在石壁上刻了"大红袍"三个大字,从此“大红袍”就成了进贡的贡茶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